2024年融合学科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成果报告

  常见问题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31 03:09

  当人工智能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复杂问题不断突破传统学科边界,一场关于高等教育的范式革新正在悄然发生。2024年12月,在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举行的“融合学科高等教育国际论坛”上,来自全球的教育界专家、高校管理者、企业代表达成共识:融合学科教育正成为第三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,它不仅关乎知识的跨界融合,更致力于培养能应对未来挑战的“通专融合”型人才。

  传统高等教育如同精密的“知识流水线”,将学生按专业分类培养,却难以应对现实中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复杂问题。论坛上,专家们提出,融合学科教育绝非简单的“跨学科拼盘”,而是像“水与酒精的交融”——打破学科壁垒,形成浑然一体的新知识体系。

  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的实践颇具代表性。该校创新设计“枢纽-学域”架构:“枢纽”作为包容多元的智力平台,聚集不同领域的学者;“学域”则以任务为导向,灵活应对科技与社会需求的变化。这种结构既保障了学科深度,又为跨界协作提供了制度支撑。正如该校教授所言,融合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从“学知识”到“通思维”,在掌握专业根基的同时,拥有开放、包容的心智,能在不同领域自由思辨。

  全球范围内,这样的探索早已展开。美国欧林工学院取消本科专业划分,让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自主探索;新加坡“技能创前程计划”通过微证书体系,鼓励学生根据职业需求构建跨领域能力。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:教育不再是“标准化生产”,而是“个性化生长”。

  融合学科教育的落地,离不九游体育开教学模式的彻底革新。论坛上,“项目式学习(PBL)”成为高频词——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、培养能力,而非被动接受课本内容。

  在港科大(广州)的红鸟项目中,学生围绕“智能制造”“碳金融科技”等现实课题,组建跨学科团队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,而是学习路径的设计者,引导学生在试错中调整策略、反思成长。华为、大疆等企业的案例显示,这类项目培养的学生,在面对“AI+工程”“材料+算法”等复合型岗位时,适配力远超传统专业毕业生。

  评价体系也随之升级。传统的“期末考定终身”被“形成性评价”替代,教师更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策略调整、团队协作和反思能力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教育是持续生长的过程,不能用单一分数衡量。”这种动态评价不仅反映学习成果,更能驱动学生主动优化学习行为。

  融合学科教育的推进,面临着现实挑战。最突出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:从“学科权威”到“协作伙伴”,不少教师因担心“失去符号控制权”而产生焦虑。论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“制度激励-能力建设-文化重塑”三维体系:将跨学科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,提供微证书培训提升教师技能,营造“教学创新与科研同等重要”的学术生态。

  高校、企业与政策的协同同样关键。港科大(广州)联合联想创投等机构,建立“先投后股”的风险分担模式,支持学生将项目转化为创业成果;政府通过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,重点扶持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的跨界项目。这种“产学研”联动,让融合学科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,更能对接产业需求。

  企业的参与方式也在进化。如今,“专业对口”已不再是招聘的硬指标,华为、大疆等企业更看重“解决复杂问题的战略能力”。融合学科教育通过真实场景训练,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缺口,形成“育人-用人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论坛共识认为,融合学科教育不是某所大学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建的生态。它关乎如何让知识鲜活起来——不再是冰冷的公式,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;让学生成长为独特的“手工艺术品”,而非流水线上的“标准件”。

 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:“重大问题的解决,需要超越造成问题的思维水平。”融合学科教育正是这样一种突破:它连接知识与需求,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,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培养“带得走的能力”。

  这场教育变革才刚刚起步。无论是高校管理者、教师、学生,还是企业与政策制定者,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。正如论坛成果报告所强调的:“这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连接更多同行者,共塑育人新标准。”